基于儿童视角 探寻班本课程
基于儿童视角 探寻班本课程
也许是孩子的一句对话。也许是孩子的一个问题。也许是孩子的一场游戏。教师们俯下身子,从儿童眼中看世界。发现、理解、尊重儿童,捕捉孩子眼里的光。2024年11月20日,南京市江宁区前河路幼儿园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课程故事分享活动。
本次活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师们分享本班幼儿在课程活动过程中的精彩瞬间。教师紧紧跟随儿童,以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偶发事件、遇到的问题等为切入点,运用照片、视频、PPT等形式,对标《指南》分析梳理课程价值、幼儿行为,总结思考下一步计划。老师们从幼儿的视角出发,聆听幼儿的声音,娓娓道来属于孩子们的精彩故事。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大自然给予我们宝贵的馈赠。果实垂满枝头,落叶随风飘动,到处弥漫着丰收的喜悦。橘子是秋季常见的水果,酸酸甜甜,是幼儿们喜爱的水果之一。也基于孩子们对橘子的探索欲望,抓住这一契机,小一班的幼儿展开一场探索橘子之旅。
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小二班老师们从孩子的问题出发,挖掘、整合、利用丰富的资源,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体验,开展了《遇见石榴、“榴”住美好》课程故事。
小三班的课程故事《营救脏脏路》。从一声“哎呀,你踩到小苗”开始,围绕“路”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孩子们在幼儿园的角角落落铺了不同材料的小路。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获得积极主动、不怕困难、乐于创造等学习品质。
一天,孩子们由“植物叶子为什么枯萎这一问题”引发了讨论。一步步探究出肥料的作用,那肥料哪里来?担心买来的肥料有“毒”等问题,中一班的孩子开启了酵素肥料的探究之路。
在一场名为“秋天可以种什么”的大规模调查活动中,孩子和家长们决定种植玉米。为了能够让孩子们了解玉米、拓宽孩子们的经验和视野,中二班教师们追随孩子们的兴趣,顺着孩子探究的思路,开启了玉米的奇妙之旅…
一天中午,中三班的小朋友从午饭中吃出一片生姜,这个味道怪怪的蔬菜为什么会出现在我们的饮食中呢?它有什么价值呢?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征,走近生活追随孩子的脚步,开启了“生姜”精彩的课程故事!
大一班的孩子们通过不同方式深入了解白骨精的人物特点。开展了《大话西游之三打白骨精》的课程故事。随着项目的深入,孩子们一次又一次自主排练,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准确地还原了三打白骨精的场景还融入了自己的创意。
扎染是大二班的一个有趣的区域游戏,孩子们从扎染出发,生发出了一个个奇妙又有趣的问题,布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有这么多种布,完全偏离了老师们预设的轨道,开启了一场布的探秘旅程......
小朋友以墨为本,在宣纸上、纸伞上,运笔舞墨,用灵动的点、不规范的线条、肆意流淌的墨块来表达,大三本的课程故事《童心墨趣》讲述了传统水墨画技法与童趣自由的想象相互碰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墨新语言。
每一个课程故事都充满了教育的温度和深度,展现了教师们对幼儿的细心观察和对课程的精心设计。在聆听分享之后,老师们对印象深刻的环节发表了自己的感悟,这些课程故事不仅给大家带来了新的启示,也让老师们更加坚定了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并深刻认识到一个好的课程不是“写”出来的,而应该是“做”出来的,应该是基于幼儿的兴趣和需求生发的,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的专业引导和支持,构建良好的师幼互动关系。
活动最后,许长玲园长对本次课程故事分享活动进行了总结。她肯定了教师们在课程实施中的付出,提到课程的主体是幼儿,在课程活动的过程中要注重发展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故事是讲孩子的事,教师要链接纲领性文件结合幼儿年龄特点、经验、五大领域等有选择、有组织的支持幼儿活动。许园长还悉心提醒教师们要将课程活动的过程用精炼的文字撰写成案例,这些在日后都会成为值得纪念的珍贵礼物。
此次课程故事分享活动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前河路幼儿园将继续秉持“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